錢,作為商品交換的產物,能幫人們實現的愿望有太多太多。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自古至今,人們為了錢財而罔顧健康、生命、倫常的事情屢見不鮮。
而中國最后一個王朝——清朝,在經歷了康乾盛世之后,經濟一直在走下坡路。到了道光年間,清廷的國庫僅剩了九百萬兩白銀。
而更慘的是,清廷賴以生存的九百萬兩白銀,竟然在道光皇帝眼皮底下消失得無影無蹤。
國庫被盜,竟無人知曉!這到底是因為盜賊有通天的本領,還是清廷的官兵監守自盜呢?
在清朝,用于儲存銀兩的國庫有三個:內務府的銀庫、宮內皇帝的小金庫、存放在戶部的國庫。
內務府的銀庫一般沒有大量的現銀,這個地方一般是用于存放珠寶字畫等等,是供皇帝用于賞賜功臣和妃子使用的。
紫禁城里的小金庫,是屬于皇帝的,也是皇帝的救命錢。這里邊一般會存放一百多萬兩,且都是五十兩一個銀錠,想要偷出去,恐怕沒這麼容易。
而戶部負責管理的國庫,里面的錢是用于支撐整個朝廷運作的,關系到民生,國家經濟發展等大事,這跟我們現在的中央人民銀行的作用,是一樣的。
古時沒有像我們這樣發達的網絡,鍵盤一按,鼠標一點,幾千萬的錢就能從這個賬號,劃到那個賬號。
他們使用的都是一錠錠銀兩,是真金白銀,當國家收稅了或者有大支出的時候,就要庫兵一次次地搬動銀子。
為確保國銀的安全,清廷對于國庫的管理,其實有著很嚴格的制度。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