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太監,人們腦海中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聲音尖細、形象刻薄,第二印象,則是亂權朝綱、欺瞞上下。總之,這一身份的人只要出現,似乎就不會有什麼好事發生。
而中國的歷朝歷代,幾乎每一個封建王朝,都會有一兩個「驚才艷艷」得太監,對整個國家的發展都造成嚴重影響,但并非所有太監都是奸佞小人。
在古代歷史上的太監之中,也曾出現過一些善良的太監。比如,唐朝太監張居翰,僅僅只是在宣讀圣旨的時候,讀錯了一個字,就將數千人從鬼門關面前拉回來。
要知道他的這樣的行為,需要承擔的風險,可遠比人們想象的還要大。一旦被人發現假傳圣旨,勢必會判死刑、誅九族。
古人進宮當太監,大多是因為家境貧困、無以為繼后,只能無奈選擇進入凈身房,討要皇宮之中的差事,張居翰也同樣如此。
唯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當時他能夠進入皇宮,主要還是依靠了掖廷令張從玫的幫助。
至于兩人之間究竟有何謀劃,史書無記載、后人也無從知曉。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他進入皇宮后的生活,如魚得水。
在極短的時間內,張居翰便獲得了唐僖宗李儇(唐朝第19位皇帝)的關注,成功從一名普通太監,晉升為容南護軍判官。
升官后,原本在唐朝后宮中,沒有任何話語權的張居翰,也擁有了上桌和他人對談的資格。只不過張居翰遠比他人更加低調,全沒「職務高升」的驕傲,也沒有對于權利的貪戀和野心。
也正是因為這種質量,讓他即便成了皇帝眼前的紅人,也沒什麼人與他結仇。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