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年間,人們怎樣判斷一個人未來的發展和運勢?在無數江湖方士的盡力推動下,面相成了最常見的判斷標準之一。
不過這種標準因為偏向迷信色彩,所以現如今能接受的人并不多。對此,不妨看看老祖宗的另外一番忠告。
命苦之人如何一看便知?或許能從他自帶的一些性格特點來分析一二。
其一,倘若某個人好高騖遠,那麼此人未來的人生發展,多半會比較曲折。
有遠大的理想是好事,可在實現遠大理想與目標之前,一定要先檢視自身有沒有這個能力。倘若連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那麼無論多麼值得稱贊的理想,終究只是白日夢罷了。
以篡漢的
暫且不談王莽篡漢的行為是否正確,就他建立新朝之后的所作所為,不太符合客觀歷史發展規律。
哪怕他的本意是改變天下民生,也不能以直接忽略絕大多數權貴的利益,來完成這件事情。的確,行動上聽起來并沒有什麼毛病,可運用到實際中,必將受到極大阻力。
當改革失去社會基礎和行政基礎,王莽不得已朝令夕改。得罪了權貴,百姓也不支持他。
曾經民間爭相稱贊的官員,后來卻變得人人喊打。這不僅是時代的局限性影響,同時也是王莽自討苦吃。
秦國為何能統一六國,不是秦始皇個人有多麼厲害,而是奮六世之余烈后,最終積累出來的力量。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