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劇《薛仁貴》中,薛仁貴因平定邊疆高句麗,而被封為了「一字并肩王」,享盡富貴榮華,甚至可與皇帝比肩。
我們都知道有,一字封號的王爺,也有兩個字封號的,那這「一字并肩王」,到底是多大的官,才能夠跟帝王相匹敵?
歷史記載資料當中,都未曾記錄有關「一字并肩王」的相關資料,在影視劇《薛仁貴》中含有杜撰的成分,因此并不能作為依據,證明「一字并肩王」的權利,堪比皇帝。
但我們能從中獲取到的重點,就在「王」字與「并肩」上,我們知道「王」代表的是爵位,而「并肩」則是能與之相抗衡的意思。
首先,可從爵位的象征來分析。眾所周知,古代的統治階級制度,是自上而下,由一人領導下面的人,管理治理一個國家,而最高掌權者便是皇帝,緊隨其后的便是,各諸侯王爵。
從時間上來看,遠在周朝時期,就推行分封制,將諸侯分為公、侯、伯、子、男這五等爵位,根據功績、地位的不同,來進行細微的劃分,分給他們相應的土地,以及獎賞。
但在當時「王」指的是最高統治者,就如同后來的皇帝。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戰火連綿,發生了數以萬計的戰爭,而諸侯的強大,造成的后果就是王權的衰敗,因此諸侯便紛紛稱王,直到秦朝時期有了改變。
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統六國后,將自己稱為「始皇帝」。至此,「皇帝」便成為了中國數千年來,封建王朝最高統治者的稱號,而之前的「王」就被替換下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