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神機妙算,很多人想到的就是諸葛亮。他不僅運籌帷幄于草廬之中,謀劃出三分天下的時代大勢,而且助力劉備從一個四處漂泊、寄人籬下狀態中走了出來,在西蜀之地成就一方霸業,成為中國古代智謀代表。
其實除了諸葛亮,另一位軍師也非常有代表性,那就是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創立大明王朝,走上人生巔峰的人。民間說法上,經常把諸葛亮和劉伯溫放在一起比較,就是因為二者已經成為智的化身。
不過從人生際遇來說,劉伯溫的命運要比諸葛亮差多了。置身波譎云詭的大明朝堂上,劉伯溫真正感受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無奈,即使想象年輕時候歸隱田園都是不可能的事情,直到身死燈滅的那一刻。
都知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但是劉伯溫臨終的時候,卻沒有對朱元璋說什麼,只是送給其一筐魚。朱元璋并不明白其中深意,直到17年承年日久之后,才明白個中道理,而這道理事關大明江山的未來。
劉伯溫可不是那種大器晚成型的人物,相反他少時就非常有名,人們常說的「過目不忘,一念十行」,用在劉伯溫身上最為合適不過。
其詩文經典無所不長,在12歲的小小年紀就考上秀才,鄉里的人都用神童的稱號,來形容少年劉伯溫,妥妥的學霸一枚。
只不過在元朝社會,縱使學霸也沒什麼前途。因為武力打下天下的蒙古人并不重視文化,讀書人的地位非常低,「九儒十丐」不是虛言。劉伯溫即使再有才名,也難以扭轉整個時代賦予人的偏見。
仕途多舛是劉伯溫前半生的命運寫照。這麼優秀的人,如果換做是宋朝,一定是個出將入相的人物,位列台閣不在話下,但是元末政治黑洞下,劉伯溫難有匡世濟民,出人頭地的機會。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