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最有意思的地方在哪里?其實就一個字「貪」。
不過這里的貪并非貶義,而是指古代文人們在擁有各種不同人生抱負的同時,也想著能夠留戀往返于風花雪月之地。
以唐朝詩人杜牧為例,曾經就作詩: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即表達自己懷才不遇之感,又慶幸自己能夠在青樓之中如魚得水。
除去杜牧之外,李白、白居易以及唐宋八大家等等,幾乎都沒誰敢說自己從來沒有去過青樓。
特別是其中一些文人,甚至專以「青樓文學」出名,情愛詩句為主攻方向,無人能及。
可讓人疑惑的是,為何這些古代文人都能夠在青樓之中肆意消費呢?古代人去一回青樓,折合成人民幣大概需要多少?百姓又為何去不了?
了解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就必須要了解古代青樓的三個具體市場方向,也只有了解不同的市場方向以后,才知道具體價格究竟是多少。
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那就是青樓的不同目標客戶是什麼?以及實際運營的方式又是什麼?就像一個古董,在收藏家和不識貨的人眼里,純粹是兩種不同的價格。
首先是青樓的第一個作用——以作國用。
中國古代娼妓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周襄王時代。《戰國策》二卷之中,甚至還專門提出齊國宰相管仲設立女閭這件事情。
所謂女閭,意思也就是由官方出面設立青樓,無論什麼身份的人來到官方青樓以后,都必須要遵守規矩。同意則皆大歡喜,不同意則大刑伺候。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