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問所有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我想大部分都會是既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平安地成長,也希望他們知書達理,有教養。
為此很多家長也是操碎了心,就怕管教不到位,一不小心就教出了個「熊孩子」。
一看見孩子有任何不符合成人行為準則的表現,就著急上火,急于糾正。
前幾天燕子就是因為孩子不聽話,又在家里到處亂涂亂畫,把家里好好的一面白墻畫花了而大發雷霆,情急之處,甚至抓起孩子的手,打了好幾下,美名其曰:「讓孩子長記性」。
其實像孩子亂涂亂畫、說話結巴、頻繁吃手,甚至是喜歡摸[私.處]等行為,很多大人會覺得厭惡,不高興,甚至不符合道德規范。
可是如果我告訴你,這些家長眼里的「壞習慣」,很可能只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或者是只是一種暫時的發育現象呢?你還會對孩子進行責備,批評,甚至會進行粗暴干預嗎?
爸爸媽媽如果不了解孩子們的發育規律,采取錯誤的方式對待,就有可能適得其反,讓問題更嚴重。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分享下,在3歲前,孩子這些「壞毛病」不能隨意管。
孩子大約從14個月開始就會自發性的亂涂亂畫,這種行為一般要維持到3-4歲。由于此時的「繪畫」行為表現得不系統、無秩序,我們把它稱為涂鴉。
涂鴉期的孩子往往展現出非常旺盛的創造力,但卻也是最脆弱的,如果家長對寶寶的「涂鴉」行為過分指責,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很容易會被我們一不小心而「扼殺」。
爸爸媽媽這樣做:
1、如果你擔心寶寶把家里弄得太臟,可為他提供一個繪畫墻或者開辟一個專門的地方,并和孩子約法三章,約定畫畫的范圍。這樣既能滿足寶寶的創作欲望,又避免你收拾的麻煩。
2、當孩子興致勃勃地涂涂畫畫的時候,家長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熱情地對孩子的作品給予回應、贊許,鼓勵孩子創作,傾聽他們的表達。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