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大清,出名的皇帝不少,大部分都是以優異的治國之能和功績而名留千古,但是,其中有一個特別的皇帝,除了治國的能力很大之外,最重要的還有作詩能力,幾乎抵得上一部《全唐詩》。不錯,這位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乾隆帝。
他的一生沒事就喜歡寫詩,雖然,流傳下來的不多,但是,據史料中記載就超過了一萬首之多。甚至,在乾隆生命的最后一年,他驕傲的宣稱:「余以望九之年,所積篇什幾與全唐一代詩人篇什相埒,可不謂藝林佳話乎?」從這就能看出他有多狂妄。
例如,互聯網上長期流傳著一些所謂的乾隆詩作,被視為其水平低劣的明證: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落入梅花都不見。
遠看城墻齒鋸鋸,近看城墻鋸鋸齒。
若把城墻倒過來,上邊不鋸下面鋸。」
除此之外,他還非常喜歡對對聯,因為這個愛好,他底下的大臣們對于對對聯是一點都不陌生,因為,乾隆就喜歡用這種方式來考驗大臣們的文化水平。
在封建社會,在很長的時間里,國家所尊崇的都是儒家的治國思想,于是,在這種主旨思想的影響之下,儒生的地位在人們眼里很是崇高。統治者們對于文治很是重視,于是,自隋朝開始就有了科舉制度,將一個人的文化水平作為適不適合做官的依據。
官身與平頭百姓的區別在那個年代不是一般的大,就好像,從一般人家變成了富豪,所以,人們擠破了頭都想要進入官場。對于他們來說,若是當了官,有了功名,那就是光宗耀祖的事,是了不得的大事。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