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七年六月,已經當了好幾年皇帝的李淵,感覺天氣炎熱,他便雙手一擺,將政事交由太子李建成,去避暑去了。
對于監國這事,李建成做得得心應手,畢竟李淵已經不止一次外出避暑,而他也向所有人發出了信號:將來我百年之後,皇位是要傳給太子李建成的。
可偏偏在李建成監國期間,出了一個乍一看很微不足道的小事,李建成命人去慶州送鎧甲,只是他沒有想到慶州都督楊文幹已經在積極準備造反了,這樣就被一些人鑽了空子,向李淵告狀說,太子打算叛亂。
正在避暑的李淵很生氣,便派人召見李建成,李建成叫苦不迭,李淵為了證明兒子無辜,便派宇文穎到慶州傳召楊文幹,可沒成想,宇文穎卻上了賊船,跟著楊文幹一起發動了叛亂。
消息傳到李淵的避暑行宮,他腦筋一轉,做了一個改變歷史走向的決定。
為了不讓李建成與這事扯上關係,他便讓次子李世民帶兵討伐楊文幹,在李淵看來,回應楊文幹的勢力不知道有多少,讓軍事才能頗好的李世民前去評判可謂是一舉兩得。
也不知道李淵喝多了還是年紀大糊塗了,為了鼓勵李世民前去討伐叛亂,他竟然許給了李世民太子之位,他表示一旦李世民凱旋而歸,立即廢太子李建成為蜀王,將太子之位封給他。
結果李世民贏了,但李淵卻後悔了,不僅沒有廢掉李建成,而且他依然是根正苗紅的太子,此舉無疑加重了他們兄弟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了玄武門之變的爆發。
一場腥風血雨的動亂,李建成被除掉,李淵也被迫退位。
李淵退位,當起了太上皇,考慮到自己還想著多活幾年,他便深居簡出,不再干預政事。
還別說,李淵確實活明白了,在生命和權力中他做出了明智的選擇,如果在李建成和李世民鬧得不可開交時,他能這般明智,或許歷史就要改寫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