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瘦馬,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一匹瘦弱的小馬,因為大家在語文課本中都學過元代的一首詩《天凈沙·秋思》。詩里話叫「古道西風瘦馬」,整首詩念出來,畫面非常的唯美。
古代的揚州,也流行一種「瘦馬」,但此瘦馬非彼瘦馬。古代揚州的瘦馬并非指動物馬,而是指人,還是有錢人才能享用的。這一行為風靡明朝和清朝,卻十分泯滅人性。
揚州,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也被稱為世界運河之都。在明清時期,商人們運輸貨物,走大運河過,便帶動了揚州的經濟。
由于往來的人口多,這里除了正當的生意,還興起了其他的服務型產業——
古代商人們,經常在揚州逗留,而家眷全在老家,煙花場所的生意,便異常火爆。
有些人不喜歡青樓女子,覺得她們被太多人染指,想要點只伺候自己的女子,不與他人分享。
于是有老鴇,便專門為有特殊要求的富人們培養「獵物」。養瘦馬這個產業,便逐漸興起了。
瘦馬,可能是人販子拐來的女子,或者家境貧困被父母賣給青樓的幼女。
老鴇接收到之后,便開始培訓她們才藝,教授歌舞、彈琴等。由于女子大多來自貧困人家,吃不飽飯長期營養不良,看起來便很瘦弱,所以被稱為「瘦馬」。
而瘦馬還有侮辱女子的意思,暗指其沒有尊嚴和人格,可以隨意給人欺負玩弄,就像馬一樣,想怎麼使喚,就怎麼使喚,不聽話就打罵。
為了讓瘦馬們,能保持纖細的身材,老鴇不會給她們吃飽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