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
從封建時代開始我國就是以農業立國,古時候沒有天氣預報、科學技術也不發達,農業生產基本都是靠天吃飯。
那個時候不僅糧食產量不穩定,遇上洪澇災害更是民不聊生,大量的流民都吃不飽飯。
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歷史,各朝各代都有賑災的辦法,總結起來無非就是減免稅賦、發放救濟物資,鼓勵開墾山澤荒地……
然而,北宋時期發生饑荒的時候,范仲淹卻下令米價繼續漲,令人意外的是災民紛紛稱贊范仲淹「不愧是好官」。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北宋時期自然災害十分密集,兩宋300多年的歷史中,被記錄在冊的水災大大小小超過600次,也就是說平均每年都會發生一到兩次水災,如此密集的自然災害讓朝廷十分苦惱。
有一年浙江發生饑荒,北宋名臣范仲淹被任命為賑災大臣,他卻用經濟手段干預開創了賑災先河,故事主要是這麼回事:
公元1050年,浙江一帶發生了非常嚴重的饑荒,這次饑荒又被稱為「吳中大饑」,道路兩旁尸體遍野,令人慘不忍睹。
皇佑二年,吳中大饑,殍殣枕路。
「吳中大饑」爆發的時候,杭州知州正是曾經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每逢大災之年便會有那麼一批人發國難財,當時諸多奸商開始趁機哄抬糧價,由于缺少糧食導致餓死的人越來越多。
官府為了防止饑餓的災民發生暴動,想盡一切辦法購買糧食,這就導致商家繼續哄抬糧食價格,以至于陷入了惡性循環。
遇到這種情況,一般官員采取的手段就是出台強制命令設置價格上限,處罰一些沒有底線的糧商以達到殺一儆百的目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