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做為靈魂人物之一,智計通天,膽識過人,他的許多故事都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比如舌戰群儒,比如草船借箭,當然更少不了「空城計」。諸葛亮在西城城墻上撫琴一曲,竟能嚇退司馬懿十五萬大軍,這場撤退的關鍵性問題在哪里?空城之計又有何疑點?
要談空城計,自然要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說起。
公元228年,是蜀漢建興六年,劉禪的蜀主之位已經穩固,朝堂之內也漸漸穩定。恰逢魏文帝曹丕病逝,曹魏內部人心浮動,諸葛亮于是上書請求北伐,第一次北伐戰爭就此打響。
自從劉備死后,諸葛亮就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一直在儲備戰略物資。ADVERTISEMENT
慌亂的魏明帝曹叡急忙派遣大軍抵擋,兩軍即將展開決戰,此刻,蜀漢的咽喉之地——街亭就成了重中之重,派遣何人鎮守街亭也成了這次北伐的關鍵。
正當諸葛亮猶豫不決時,馬謖主動請纓,請求出戰。諸葛亮對馬謖的能力持懷疑態度,但此時無人可派,馬謖又立下軍令狀再三保證,諸葛亮只能將這個重任交到馬謖手上。臨行前他再三叮囑,詳細訴述了作戰細節,只要馬謖能夠遵循這些安排,守住街亭不是難事。
可驕傲自負的馬謖豈會如此聽話?馬謖其人也不是完全沒有能力,建興三年時,諸葛亮采用馬謖「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策略,出征漢中,大獲全勝。但馬謖問題在于太過固執己見,不聽勸告。副將王平屢次勸說他要將軍隊駐扎在山腳,這樣才能防備魏軍的偷襲,可馬謖偏偏要將軍隊駐扎在山頂,結果被張郃率領的魏軍包圍,切斷水源,大敗而歸。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