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個月國慶放假,七天長假讓全公司的人都興奮鼓舞,出于拼車的想法,我就問了一個老鄉同事,想知道她幾號回家。
沒想到同事勉強一笑,說自己不打算回家。這讓我奇怪了,要知道,作為社畜,一年到頭就倆長假,平常根本沒機會回去,難道她不想念爸媽嗎?明顯她也看出了我的疑問,直接說:不是所有的孩子長大后都想回家的。
聽到這里,我再沒眼色也明白了她的意思,大機率是不喜歡自己的原生家庭。其實,作為育兒領域的從業者,這種情況并不少見,我也收到過不少成年人的來信。他們或是已經工作,又或者在上大學,但提到「回家」時多是抗拒又悲傷的,究其根源,答案卻要從老一輩身上找。
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
我這位同事就是如此,從小生活在一個充斥著暴力和責罵的家庭,父母脾氣暴躁,從她記事那一刻起,家里的戰爭就從未停止過,這導致她八歲那年的生日愿望就是「父母失婚」。都說大人的事情小孩子別管,但作為家庭的一份子,她怎麼可能不被殃及?這種童年陰影伴隨她至今,哪怕已經成年,聽到父母的爭吵她依舊會大哭、發抖。
在心理學上,她這種情況屬于PTSD綜合征,也就是創傷后應激反應,唯一的治愈方法就是遠離家庭,也就是遠離她的父母。為了自己著想,她從來不主動回家,即使回去,也不會待兩天以上。
父母過度寵溺的家庭
如果說童年陰影是一個極端的話,那父母太過寵愛一樣會養出「不肯回家」的孩子,但與PTSD患者不同,這種不肯回家的孩子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白眼兒狼」。
這是因為孩子從小被父母捧在手心長大,在成長過程中要星星不給月亮,性格大多比較自我為中心,長大后就成了自私的人。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