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作為記錄三國時期的史書,前後跨度近90年,說沒有疏忽紕漏,是不可能的。作者陳壽搞錯了大將魏延的籍貫,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也錯上加錯,導致出現了一個三國時期從未有過的地名——義陽。
但事實上,魏延家鄉並非「義陽」,而是「益陽」,【益水所經,水北曰陽,故稱益陽】。因「義」與「益」近音,以致後世混淆訛傳。
1.魏延之墓
魏延死後葬于故鄉益陽,墓葬保存時間頗長,一直從三國時代,保存到清朝光緒年間,雖然墓葬已損毀,但史書可考,魏延墓碑上有刻字如下:
「嗟嗟此人,生則不能用于當年,死則復含冤于地下,又不見諒于後世,天之厄之者亦雲至矣!余故記其事于陰碑,以解千古之惑。
碑上文字為魏延抱不平,事實上,魏延也確實含冤而去,之後又因為演義小說的改編,風評不佳,可謂是冤上加冤。
2.墓前石人
史料證實,魏延墓前有兩匹石馬,不知是跪是立。
石馬之說一出,有人又說,魏延墓前不僅有石馬,還跪著三兩石人,猜測其中有諸葛亮。
對于這種說法,只要了解過史實的人,都會嗤之以鼻——魏延墓前跪著諸葛亮?怎麼可能?且不論石人一說是否真實,單論魏延再怎麼含冤而死,也不會讓諸葛亮的石人跪在自己的墓前!
諸葛亮對魏延來說,亦師亦友,魏延雖然跋扈了點,但心中對于諸葛亮依舊是敬重的,諸葛亮器重他,護著他。若魏延在世,他本人都不會允許他人如此議論諸葛亮!
可與此同時,大家又忍不住地想,如果真有石人,那應該是誰?
——楊儀、蔣琬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