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榻之側,豈容它人酣睡,朱元璋正是這句話的「踐行者」。
在登基之后,為了最大限度地確保權位不受威脅,朝堂之上不會發生內斗,故而處理掉自己覺得可能「心懷不軌」的大臣,其中包括忠臣。
有人說都歸咎于朱元璋本人多疑的性格,但諸位忽略掉了最關鍵的因素——生物本能。
只有將獵物放置在威脅不到安全的地方,自己才會安心,不過封建時代下夾雜著太多的政治因素,這才演繹出其他的說法。
在打天下時每個人都盡心盡力,打天下后自然要被封賞。
上至將帥謀臣,下至步卒伙夫,功勞量化都是一個人說了算,無形之中便會得罪部分人,從而埋下「造反」的禍根,影響到整個天下的局勢。
朱元璋將潛在風險降低到最小,最終帶來的便是一場血雨腥風。
聽起來是那般殘忍,這或許是政治斗爭的必要因素,至于朱元璋的心狠程度,從細節上便可得出,比如恢復殉葬制度。
據相關野史記載,朱元璋在臨終前確定人選中有位美女,3歲的女兒一句話智救母親。
很多人或許會疑惑,難道沒有女兒的就都該丟命?這里我們先聊一聊殉葬制度。
皇帝在離去后,生前所有的嬪妃都要被殉葬,除了某些專門赦免的人員外,其他的都難逃一劫。
至于這些被赦免的人,要麼對皇帝來說很重要,要麼生前做出過重大貢獻,已經確定殉葬又再次移除,必然是觸及到了朱元璋內心中的某個情結。
這位美人的名叫張玄妙,女兒是寶慶公主,諸位在 影視劇中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