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皇位繼承制度無非兩種: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但長期以來,父死子繼占據著主要的地位,兄終弟及這一方式只存在于兄長膝下無子之時。到了清朝,甚至廢除了「兄終弟及」,皇帝無嗣就會把兄弟的兒子過繼到自己膝下,末代皇帝溥儀就是接伯伯光緒的班。古代打破「父死子繼」直接讓孫子繼位的例子并不多,南越王趙佗是一個。因為他壽命太長,等他臨終之際只剩孫輩了。另一個就是朱元璋,也是直接傳位給了朱允炆。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年僅36歲的朱標英年早逝,為明朝的政局埋下了一個隱患。朱標是馬皇后的長子,也是朱元璋的嫡長子,自小便被朱元璋悉心栽培。
朱元璋只相信老朱家的血脈,所以為了鞏固這大明朝的江山,努力地為老朱家開枝散葉,終于生了26個兒子。在他的這26個兒子中,以老四朱棣和老十七朱權最為出色。這兩兄弟一武一文,時人贊曰:「燕王善戰,寧王善謀」。所以當建文帝上台后,以后生晚輩的身份,根本鎮不住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們。為了能讓自己和后世之君睡個安穩覺,他決定削藩,而且是強硬的削藩。正因如此,朱棣才打著「靖難」的旗號造反。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