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封建歷史年間,皇權斗爭最激烈的一次,當屬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尤其在康熙兩廢太子后,諸皇子之間的斗爭,發展至頂峰。
為此,即便歷史發展給出最終結果,民間依舊不滿足,并借機創造出相關說法,即原本的「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于四子」。
這一莫須有的說法,愈演愈烈,甚至讓人惶恐不安。一直到康熙傳位遺詔亮相,被冤枉奪位的雍正,才終于被「平反」。
對天下人來說,康熙的確是個好皇帝。驅沙俄、平三藩、收台灣,讓整個天下更加穩固。但對太子胤礽而言,康熙最大的問題就在于他太能干,也太能活了。
作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太子(胤礽為太子37年),胤礽一直生活在康熙的陰影中。
新人入職一家公司,或一月、或三月、或半年,總得有個轉正的終點,胤礽卻看不到那個終點。他甚至恐懼,哪怕自己死了,父親康熙依舊活得好好的。
于是胤礽犯下過錯,余下兄弟們開始你來我往,相互爭斗。誣陷、排擠、告發、拉幫結派、明哲保身。不見刀光劍影,卻遠比刀光劍影更令人畏懼。
一番角逐過后,最終獨獨剩下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tí)。也正因如此,當后來四阿哥胤禛,成功繼位并成為雍正皇帝后,民間便一直流傳一種說法:雍正并非合法繼位,而是趁著胤禵在外統兵之時,趁機篡改遺書。
類似的事例有秦二世胡亥和公子扶蘇,真正應該繼位的人沒在康熙身邊,所以四阿哥胤禛才有了機會。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