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爭霸多年,相互制衡,直到它們仨的第一任領導班子,相繼離世,勝負才逐漸分了出來。
蜀漢最先于263年,被曹魏所滅,接著曹魏內訌,權臣司馬懿的后人司馬炎,效仿當年的曹操,篡奪了曹家的政權,改國號為晉。
此時,君王都換了兩家人了,孫吳政權還屹立不倒,直到280年,司馬家才打敗了孫家,取得了天下大權。
三國統一,推遲整整十六年,其實不是孫家有多厲害,而是魏國早年出了一樁史上最大的冤案,錯殺了一名大將,才導致三國遲遲沒有統一。
這名被冤殺的大將是曹魏名將鄧艾,他是曹魏滅蜀的第一功臣。可鄧艾剛立下大功,還沒來的及享受皇帝的賞賜,就遭人陷害,連同自己的兒子一起被殺。
鄧艾生前已經計劃好了滅吳的策略,還沒來得及實施,就一命嗚呼,而猜忌鄧艾,導致他被殺的人,是司馬昭。更諷刺的是,鄧艾原是司馬懿一手提拔起來的大將。
鄧艾早年生活貧窮,當過很小的官吏,沒有撈到什麼好處,但他卻很喜歡軍事,看到高山、溝壑什麼的,他都要駐足研究一番,思考打仗的話,軍隊要如何部署。
雖然人人都嘲笑鄧艾,但他的確被當時曹魏最大的權臣司馬懿給看中了。從240年起,曹魏就開始正式屯田,好儲備軍糧與孫吳開戰。
鄧艾當時被派去巡查這些田地,他提出了兩點重要的建議,司馬懿聽后十分贊賞,并按照鄧艾的意思執行。
打仗雖然最終要靠人力和戰術,后備物資也是不可缺少的。曹魏能在三國中,保持相當一段時間的最強實力,很大程度上是鄧艾在軍糧儲備上,和政策上的功勞。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