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天送布妞去幼兒園時,班里的孩子哭成一片,哭聲此起彼伏,余音繞梁隔3條馬路都不絕。
但我唯獨看到一個小男孩,眼睫毛上雖然也掛著淚珠,但他只是獨自坐著,一動不動地看著另一個哭得上氣不接下氣的小女孩,仿佛他是在看一場戲。
老師告訴我說,這男孩很懂事,媽媽不在他雖然也傷心,但我們哄哄就好了,自己吃完飯就乖乖坐在那,特別獨立。
透過男孩的目光,我看到了一些空洞,還有一絲——冷漠。
他,真的特別「懂事」嗎?
對于6歲前的孩子,我很喜歡提的一個詞是:依戀。
3歲前,甚至6歲前,對于孩子來說,媽媽就是他的一切。
孩子在1歲左右,就會出現依戀行為:
媽媽離開時會哭鬧,媽媽回來后便手舞足蹈地表示熱烈歡迎。聽到怪叫,會害怕得抱緊媽媽。像個小尾巴一樣跟在媽媽身后,媽媽走到廚房他跟到廚房,走到臥室跟到臥室。
孩子之所以要與媽媽建立依戀關系,大概與生存相關——呆在媽媽身旁會很安全,也利于存活。
心理學家約翰· 鮑爾比,通過大量實驗,將依戀分為3種類型: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
這3種類型有什麼區別呢?咱們以去幼兒園上學為例。
①上學媽媽離開時
安全型孩子:好傷心、好難過、好想她。咦,這個阿姨是誰,還挺親切的。那個滑滑梯可以玩嗎?那個小朋友畫畫還不錯,要不要去看看?
回避型孩子:哦,她走了。我是不是有些傷心?有些難過?我該哭嗎?算了,就這樣吧。
矛盾型孩子:天啦,她居然拋下我走了!她怎麼可以這樣?我好生氣,我接受不了,太過分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