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君王一代臣,代代君王用弄臣。每更換一個皇帝,手底下就會換一批大臣。無論皇帝賢明還是昏庸,朝堂上都會有弄臣的身影存在。
可作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從員外郎升遷至直隸總督的李衛,顯然不是弄臣。這不,后世以能臣評價,結果雍正皇帝去世以后,乾隆皇帝年間,卻發生了不一樣的故事。
三十一歲的某一天,李衛于家中游玩之際,突然起了當官的心思。家里財產殷實、遠近聞名,可自己三十而立卻沒有一番事業,實在是有些汗顏。
恰逢康熙五十六年,清朝國庫逐漸空虛、國力也逐漸衰弱。原本只能通過科舉做官的路子,也變得越來越廣,買官甚至從「地下」轉到了地上。
只是換了個說法,人們稱其為「捐」。就像讀書人的事情,怎麼能叫做「偷」呢。
不管怎樣,官職最終到手,李衛也終于有機會大展拳腳。他似乎天生就是做官的人才,尤其和金錢打交道的過往,更令他比普通官員多出許多世故。
舉一簡單的例子,曾經一位王爺每次收繳銀兩的時候,都會將其中一部分貪污到自己口袋里面,并且還將其稱為「庫平銀」,也就是照例損耗的銀兩。
礙于王爺的身份,加上巧立名目的說法,也沒誰敢當面指出。可雍正皇帝明確下令,全國范圍內禁止貪污,這可怎麼辦呢?
李衛不僅沒有上門找這王爺麻煩,反倒是統計了王爺每次貪污的銀兩以后,光明正大地將這部分錢財擺在柜台前面,標清某某親王贏錢。
如此一來,銀庫內外所有人都知道這件事情,搞得王爺也十分尷尬,終于不敢再行貪污之事。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