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年間,士兵或將領投降敵方的事情并不少見。尤其在三國時期,呂布「三姓家奴」的稱號,更是廣為人知。
此外,姜維、魏延、王平等人,也都是從其他勢力投降到蜀國陣營之中。可讓人疑惑的是,為何諸葛亮偏偏認定只有魏延才會造反?
作為第一位投降蜀國的將領,魏延早在劉備分得部分荊州的時候,就選擇了劉備陣營。
此后,劉備入川,魏延多次立下戰功,從牙門偏將一直升任鎮遠將軍、漢中太守等等,成為蜀國獨當一方的大將。
只是和劉備不同,諸葛亮一直不太看好魏延。原文中就曾提到,劉備疑惑諸葛亮怎麼老是想著殺掉魏延,諸葛亮回答:
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
給出了文縐縐的解釋后,又加一點迷信說法:
「吾觀魏延腦后有反骨,久后必反」。
對于今人而言,前面的解釋更令人信服。可像劉備這樣的古人,在時代社會背景的束縛下,其實后一句更有殺傷力。
好在劉備最終沒有選擇同意,一直讓魏延跟隨蜀國軍隊四方征戰。
至于后來投降的王平和姜維兩人,前者是在曹操和劉備爭奪漢中期間,因為戰局失利而降。彼時還是一個小將的王平,根本無法引起曹操的注意。
后者則是諸葛亮首次北伐的時候,識破諸葛亮計謀而被關注。盡管此次北伐,諸葛亮大敗而歸,好在順利將姜維帶回蜀國,也算是挽回了一點損失。
可這兩個人和魏延相比,其一是沒有出色的功績,其二又都來自曹魏這個死對頭陣營。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