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看人的眼光確實不錯,比如霍峻、馬謖、魏延等等,當然他也有看走眼的時候,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南郡太守糜芳、以及荊州防備東吳第一道防線的公安城守將傅士仁,這兩人一個是他的小舅子,一個是他的幽州老鄉,關羽兵敗和荊州丟失都和兩人的投降有一定關係,不過要說劉備最看走眼之人卻非他們兩個,而是托孤大臣李嚴:不僅葬送諸葛亮北伐大業,自己也身敗名裂。
李嚴雖然是東州軍的代表人物之一,但他是荊州南陽人,所以從大的方面來說至少他和蜀漢最大的派系荊州派有合作的基礎,而且李嚴能力確實不錯,他在犍為太守任上功勳卓著,218年漢中之戰期間,李嚴憑一己之力平定南中的叛亂。
正因為李嚴的雙重身份和能力突出,所以223年劉備臨終之前的托孤大臣不僅有諸葛亮,還有李嚴,劉備以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可以說是相當器重了,劉備的用意很簡單:一是讓李嚴配合諸葛亮,東州軍和荊州派聯手壓制益州派系;二是可能也有分諸葛亮權柄之意,但不得不說,劉備這一次是真的看走眼了。
隨著手中權柄日重,李嚴開始不安分了,野心也大了起來,他幹了三件事情。
隨著劉備和五虎上將去世,李嚴分裂蜀漢的野心也逐漸顯露:李嚴曾勸諸葛亮稱王並接受九錫,歷史上權臣受九錫的下一步往往就是改朝換代,李嚴此舉簡直就是把諸葛亮往火坑裡面推!
李嚴的野心一覽無餘,因為諸葛亮稱王,同樣是托孤大臣的李嚴也水漲船高,說不定他也能裂土封侯,226年諸葛亮準備對曹魏用兵,他想調鎮守永安的李嚴到漢中,李嚴推脫不去,並要求劃5個郡設巴州,由自己出任巴州刺史。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