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這樣一個媽媽,家里孩子三歲了。有一次帶孩子在小區里面散步,孩子看見之前送給另外一個小朋友的嬰兒車。
孩子說這是他的車,非要推回家,他媽媽不同意,在小區樓下,和三歲半的孩子說了一個小時的人生道理。
從「做人要守信,你之前答應送給別人的,說話不能不算數」,到「你現在已近長大了,用不上嬰兒車了,還推回家干嘛」,以及「假如別人答應送你一個東西,突然有一天反悔了,要要回去,那你會有什麼感受。你要學會換位思考,多想想別人的感受」等等。
母子兩人在小區樓下折騰了一個多小時,孩子哭過也鬧過,他媽媽口水都說干了,最終還是把車留下了。
孩子的媽媽覺得,這是她說道理說通的,所以孩子是心甘情愿地答應的。
但是,孩子真的「心甘情愿」嗎?
我覺得孩子不是的,孩子之所以答應,是因為媽媽的堅持,因為拗不過媽媽,所以不得不答應。
為什麼這樣說?
同樣的問題也曾經出現在我和孩子溝通的一段對話上:孩子不聽話,吃飯特別墨跡,邊吃邊玩。我拉著她,給她深入淺出地講了一堆道理,恨不得把問題從根本上一次性切除。
我嘮叨了半天,最后問她:你聽懂了嗎?
孩子:懂了再問:聽懂什麼了?
孩子:乖乖吃飯。
就是這樣,不管你慷慨激昂、苦口婆心地說了什麼,說了多長時間,她只記住這麼一句,并且后續吃飯該怎麼樣她還是怎麼樣。
首先小朋友注意力有限,剛開始說的幾句話,她可能還在用心聽,說到后面,幾乎都是左耳進右耳出,甚至可能進都沒有進。
其次小朋友的理解能力也有限,你覺得你說得已經夠清楚、明白了,但是在小朋友哪里,她理解的跟你壓根兒就不在一個頻道,你講的可能已經在百米開外了,她的理解還在起點處。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