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看歷史劇的時候,聽到有人稱自己為「朕」,那麼我們就清楚地知道了這個人是皇帝,因為在我們印象中,「朕」這個字一直都是皇帝的專屬詞匯,其實,在秦始皇之前,人人可以自稱為「朕」,那麼秦始皇又為何要將「朕」這個字規定成皇帝專屬詞呢?專家表示,彼「朕」非此「朕」,我們要把秦始皇時期的「朕」拆開了才明白。
秦王嬴政一統六國,完成了春秋大業,他認為自己的功績已經超過了「三皇五帝」,因此從中各取一字,成為了統治者的專屬名詞,開創了「皇帝」的稱謂,自己則定位成「始皇帝」,想要大秦江山一傳萬世。
為了區別和平民的身份,一直以來各國諸侯、君主都會稱呼自己為「寡人」、「孤」等,雖然現在「孤家寡人」已經成為了一個貶義詞,但是在以前,那可都是諸侯、君主的謙稱,而在秦始皇之前,不管誰都可以稱呼自己為「朕」。
據《說文解字》中記載,「朕,我也,闕。」這個字最早其實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存在了,像屈原的《離騷》里就有著「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的句子,而這里的「朕」就是我的意思,可見到了戰國時期,「朕」還是可以為大家所用的。
不過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朕」這個字,跟那時候的「朕」還并不一樣,最早的時候「朕」并不是由「月」和「關」組成的,而是由「舟」和「灷」二字組成的。
「舟」顧名思義就是船的意思,首先,在上古時代能乘船打漁的絕非凡人,其次,現在我們也經常稱呼企業或者行政的一把手為「掌舵人」,都與船有關,因此,這里的舟也就有了一種為天下掌舵的意思。
而「灷」字,其本意就是火種,在古代因為人類掌握了火,首先可以為人們取暖,其次可以驅散野獸,再者還可以讓我們吃上熟食,大大提升了人類在自然中生存的幾率,我們都聽說過盜火者普羅米修斯的故事,可見火種對于人類的重要性,不論中外都是一樣的,所以火也通常被視為權力的象征,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