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農歷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胤禛于圓明園駕崩。內侍取出雍正遺詔(下圖),宣布由皇四子弘歷繼承大統,是為乾隆帝。
雍正的這份遺詔,多達1200余字,其中,除了提及皇四子弘歷的名字外,還提到了允祿、允禮、張廷玉和鄂爾泰等大臣。
允禮,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果郡王,不過,此時他已被封為果親王。雍正在遺詔中這麼說允禮:
果親王至性忠直,才識俱優,實國家有用之才,但平時氣體清弱,不耐勞瘁,倘遇大事,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其傷損其身,若因此而損賢王精神,不能為國家辦理政務,則甚為可惜。
這段話很長,有三層意思,第一,允禮是國家棟梁;第二,允禮身體不好;第三,要多照顧他,善待他,不能讓他中途損傷了。
言下之意,是讓繼位的乾隆帝尊重允禮,善待允禮。
那麼,歷史上的允禮,有什麼過人之處呢?他為何值得雍正如此囑托呢?本文,筆者將和大家分享「果郡王」允禮,希望通過史料和分析,重新認識這位「英俊瀟灑」的清朝王爺。
允禮,原名胤禮,因雍正帝胤禛登基后,兄弟們要避諱「胤」字,因此改為允禮。根據《清史稿·諸王傳》記載:
果毅親王允禮,圣祖第十七子。
允禮本是康熙第二十七子,因前面有部分兄弟夭折,因此序齒第十七,人稱十七爺。
允禮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初二,其母為漢軍旗包衣勤嬪陳氏。
根據《八旗造送奏折事件清冊》記載,允禮的母族陳姓族人早在努爾哈赤時代就已經是滿洲鑲黃旗的包衣了。後來,抬入鑲黃旗漢軍旗,還曾短暫地改為「陳佳氏」。允禮的外公名叫陳希閡,是一個二等侍衛。這說明,允禮的母親勤嬪陳氏的出身并不高。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