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很容易因為旁人的只言片語而對某些人產生一個固有印象。例如,很多人不曾了解過秦始皇的豐功偉績,就僅僅只是聽旁人說秦始皇殘忍暴虐,就痛罵秦始皇。而后世對于歷史人物的了解非常有限。
除了史料記載以外,就是各種文學作品和影視化作品。而更多的人則是通過后兩種方式來了解一個歷史人物,而這兩者往往會為了效果而夸大或者歪曲事實,進行一定的改編。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眼里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上真實的人物,有著巨大的偏差。
就拿《三國演義》當中的張飛來舉例,從小說和各種影視化的作品當中,展現出來的張飛就是一個脾氣暴躁,沒有文化的莽漢。
諸如此類的形象塑造,在小說里隨處可見。而《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又是四大名著之一,因此小說里張飛的形象也就深深烙在了大眾的心里,認為歷史上的張飛就是一個如此暴躁且沒有文化的人。那麼真實的張飛究竟是怎樣的性格呢?
雖然《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很多的情節都是虛構的,與現實無關,但是里面的絕大部分人物都是真實存在的,尤其是那些主要歷史人物。所以張飛既然在歷史上確有其人,那麼他也就一定會有陵墓。
那麼為什麼考古學家們會一直沒有發現張飛墓呢?這還是因為人們的固有印象在作祟。我國古代的文官和武官有著根本上的區別,而這個區別就會給人留下固有的印象。
類似于文官就肯定怎樣怎樣,武官就肯定怎樣怎樣。而考古學家們也被這個固有印象迷惑,認為張飛是武官,他的陵墓里的陪葬品肯定不會跟文官一樣。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