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天不可一日無日,國不可一日無君。對于古代那些封建王朝來說,國本之爭是令皇帝頭疼的事情,一個處理不好,偌大的江山不但可能所托非人,甚至還有可能因此而衰敗。比如明朝的萬歷皇帝,長達數十年的國本之爭,不但耗盡了他的耐心,還連累了大明江山,誰都沒想到大臣們和皇帝爭了幾十年,最后還是選出了一個廢材皇帝。
在古代的皇位繼承人問題上,大臣與皇帝的國本之爭還算是比較溫和的,最殘酷當屬皇子們自發形成的奪嫡之爭。為了登上皇位,親情、友情都變得不那麼重要,比如說唐太宗李世民,他被譽為「千古一帝」,可是在「玄武門之變」中為了奪得皇位,親手除掉了兩位兄弟和十位侄兒,其手段之兇狠令人不寒而栗。
在古代那些著名的奪嫡之爭中,發生在清朝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更是尤其殘酷,比「玄武門之變」還要驚心動魄。一代帝王康熙皇帝,雄才大略名動千古,可是在挑選儲君這個問題上,與古代的其他皇帝一樣,都是那麼的優柔寡斷。
康熙一生子嗣眾多,可將近一半都葬送在了「九子奪嫡」之中,參與奪嫡的眾位阿哥,除了最后勝出的四皇子胤禛外,其余幾位皇子結局都很悲慘,不是英年早逝就是被圈禁終生。四皇子胤禛當上皇帝后,有感于奪嫡之爭的殘酷,于是下旨改變了清朝的立儲規則,將公開立儲改為了秘密立儲。
康熙皇帝雄才大略,可為何會坐視「九子奪嫡」的發生呢?他在第一次廢掉胤礽的太子之位時,就應該已經明白皇子間爆發了奪嫡之爭,可他還是選擇不聞不問,這實在有些令人困惑。可能在康熙眼中看來,眾多皇子爭奪皇位猶如大浪淘沙,能堅持到最后的才是天命之選。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