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陪孩子一起去體驗新的幼兒園,到幼兒園后和一個小女孩的媽媽聊了起來,說起了孩子愛哭的事。
小女孩媽媽說,不知道我家寶貝能不能適應,在之前的幼兒園一直哭,沒辦法想著給孩子換個幼兒園。
這時老師進來了,說帶著寶貝們一起做游戲,讓媽媽站在后面,誰知小女孩哇的一聲就哭了。
媽媽說了幾聲不要哭,但孩子還是一直在哭,媽媽覺得有點尷尬,就說不要哭了,在哭就把你留在這里。
允許孩子哭,是教孩子學會管理情緒的第一步。
小女孩聽完媽媽的話,看著還是很想哭,但還是忍住了,不過從她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很無助。
這時我就在想,媽媽帶小女孩來這里,原本是因為孩子在之前的幼兒園愛哭,想著換個幼兒園。
但換了個幼兒園后,媽媽的做法不是去理解和體諒孩子換新環境的不適應以及對陌生的感受。
反而是在孩子覺得新環境和新老師陌生和不適應,用哭表達情緒時,媽媽卻用恐嚇的方法制止孩子哭。
那制止孩子哭泣,孩子就真的不哭不害怕了嗎?
顯然不是的,制止的背后,其實是讓孩子壓抑自己的情緒,壓抑的背后會讓孩子更加無助甚至更加恐懼。
美國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丹尼爾・席格博士把孩子的大腦比喻成一棟正在建造的二層小樓。二層小樓分別把人的大腦分為上層大腦和下層大腦!
上層大腦屬于理智型大腦,主要掌管人的情緒、道德和自我認知,但上層大腦要到20歲才能發育成熟。
觸碰到下層大腦時,就會像條件反射一樣展露情緒。
作為父母,當孩子條件反射展露恐懼和害怕,甚至憤怒的情緒時,其實就是下層大腦在起作用。
這時,要做的不是制止孩子和讓孩子停止宣泄情緒,而是要先接納孩子,接納是共情的開始。
父母對孩子的接納和共情,才能在后面起到管教孩子的目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