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為色所迷,昏庸已甚,貶勛舊,斥忠良。——蔡東藩
在我國歷史上,唐高宗李治一直后世被塑造成一位懦弱的皇帝,不少人認為正是由于李治的軟弱才導致武則天篡權,才有了後來的武周代唐。
然而,歐洲人對李治的兩字評價卻令人意外,從中可以看出李治是我國封建歷史上被低估的帝王之一。
那麼,這其中有著怎樣的歷史曲折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或許有些人認為李治是運氣好,在這些人眼中唐高宗李治仿佛是錦鯉體質,否則作為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怎麼輪也輪不到李治當皇帝。
其實這也是外界對于李治最大的誤解,李世民登基之后,將年僅八歲的李承乾立為太子,李承乾是李治的親大哥,李泰是李治的親二哥。
剛開始兄弟三人關系很好,而隨著長孫皇后去世之后三人的逐漸長大,彼此關系也越來越差。
李承乾謀反失敗之后被李世民貶為庶民,嫡次子李泰看到了希望,想要進一步上位。
長孫無忌認為李泰心狠手辣不適合當皇帝,而后便將目光瞄準了李治,不少人都與長孫無忌抱有一樣的想法,認為他寬厚仁慈與兄弟和睦,因此更適合當皇帝。
當然,他們更多的是認為李治軟弱以后好控制,但從歷史上來看,李治登基后直接對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痛下殺手,一舉解決了關隴門閥對皇權的威脅,比李世民的手段還要果決。
削官職和封邑,流徙黔州。
言歸正傳,李治想上位的消息傳到李泰耳中,他便私下威脅李治。
讓李泰沒想到的是,這個看上去膽小溫和的弟弟轉頭就將他的所作所為告到了李世民那里,李世民對于李泰也十分的失望,后者就此失去了爭儲資格。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