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作為秦末起義的諸侯中最強大的一個,在其對秦進軍的過程中,曾經無限接近于至尊之位。
然而在秦滅之后,最終的勝利者卻并非兵強馬壯,勇武過人的西楚霸王項羽,而是出身市井的劉邦。
這樣的結果除去局勢變化外,與項羽本人的性格以及其所施行的分封制是分不開的。
那麼,項羽作為勇冠三軍,名將之后,究竟為何要堅持分封制呢?項羽分封諸侯的措施又到底有怎樣的成敗得失呢?
(一)秦末懷念分封制
在始皇帝身死后,秦失其鹿,陳勝吳廣之后,天下諸侯紛紛揭竿而起,意圖推翻秦王朝的統治。
秦朝本身的大一統更多地依賴于始皇帝自身的威嚴,也因此,始皇帝死后,各路諸侯很快反叛成功,攻入咸陽。
在這些諸侯中,當時勢力最大,軍隊最多的正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后項羽。他在滅秦后越過由他叔父項梁立的楚懷王對諸侯王進行分封。
這一舉動為許多后世人不解,甚至認為這是在「開歷史的倒車」,是其最終爭霸失敗,帝業難成的原因。然而事實上,項羽在伙同各路諸侯滅秦后施行分封制是有其必要性的。
首先,當時秦朝滅亡速度之所以如此迅速,除去始皇帝身死的影響外,也有天下苦秦久矣的原因在。
當時的天下都十分排斥秦朝,懷念六國,而秦朝施行郡縣制本質上是靠著始皇帝的威嚴而非群眾基礎,這就使得郡縣制本身并沒有太深的根基。
因而,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郡縣制導致了社會動蕩,埋下了秦二世而亡的禍根。這就使得人們更加懷念分封制,在這樣的眾心所向下,項羽作為有著「彼可取而代之」志向的人,哪怕有著一統天下的志向,施行分封制也是順理成章的。
(二)響應起義口號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