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后,父母除了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外,關注最多的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從孩子牙牙學語開始,父母就會陪孩子親子閱讀,用盡各種辦法,開發孩子智力等。
父母這樣做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讓孩子身心健康,快樂成長,想讓孩子成為一個自信樂觀的人。
然而,在關注孩子教育的同時,一些教育細節也不能忽略掉,因為這些看似很小的問題,對孩子的成長可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三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也是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家長要了解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成長特點,從而有針對性地引導和教育孩子。
如果在孩子3歲左右,家長沒有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等孩子稍大點了,可能就會成為很多人眼的「熊孩子」,到時候再想改變孩子,就很困難了。
坐高鐵時,看到一個3歲左右的男孩子一直坐不住,上躥下跳的,并且總是不停地扯前面20多歲漂亮小姐姐的頭髮,前面小姐姐剛開始還挺有耐心勸說提醒,但是小男孩一點不聽,反而越來越過分。
最后,前排的小姐姐就惱了,轉過身說這個男孩的媽媽,好好管教下自己的孩子,沒想到這個男孩的媽媽卻無所謂地說:「小孩子調皮正常,不然你管啊?」
看到這麼護短的媽媽,小姐姐更加惱火,直接說:「好啊,我一巴掌扇過去,你不要后悔啊!」
一番爭執下來,男孩的媽媽啞口無言,最后一句話搪塞:「你這麼大的人跟一個孩子計較什麼,孩子這麼小又不懂事。」
孩子三歲是行為習慣和性格秉性養成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父母如果對孩子太多放任,不加管束,孩子就會做事不懂規則,不尊重人,沒有底線。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