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之前,比成績好更重要的是幫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以下這5個習慣,培養好了,孩子今后的學習就能事半功倍,家長也更輕松
關于三年級,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一二年級相差不大,三四年級兩極分化,五六年級天上地下。」
所以三年級常被比喻成「一道坎」或是「分水嶺」。
我們就從學習效率、閱讀理解能力、自主性和專注力四個角度出發,談談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才是小學階段的重中之重。
效率:養成在規定時間內學習的習慣
孩子上學前幾年,最令父母無奈的事情,莫過于孩子的拖延:
放學寫作業需要反復催促;
好不容易拿出作業本,又以各種借口磨洋工和拖延;ADVERTISEMENT
到了晚上睡覺,又要催促千百遍......
我們習慣把這些表現歸結為孩子自律性太差,其實背后主要根源之一是孩子不懂得正確規劃時間。
要想成功克服拖延,我們需要幫孩子養成在規定時間內學習的習慣。
所謂的「規定時間」有兩個方面:
第一,什麼時候開始學習。
有關調查表明:學習好的孩子,一般會在嚴格規定的時間內準備功課。
孩子在學校里的學習是有嚴格時間規定的,在家里也應該有固定的學習時間。
例如,放學后應先寫作業而后玩,或者在晚飯后稍稍休息一下,立即就做功課。
這樣做能使孩子形成—種時間定向,—到那個時候就自然而然地產生學習的愿望和情緒。
這種時間定向能在很大程度上使開始投入學習的準備時間減少到最低限度,使孩子很快能專心學習。
第二,學習任務要有明確時間限制。
想要孩子做事更加利落,你要有意識地給孩子一個截止時間。
因為很多孩子很難認識到,完成一件事情需要有一定的緊迫性,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