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為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的詩中,樓蘭象征著遙遠的敵國。唐王朝疆域遼闊,而樓蘭遺址就在西域都護府轄區之內,李白的詩句反映了一個問題——盛唐之時,樓蘭古國早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而且當時的人們對于樓蘭缺乏客觀的認識。如夢似幻的樓蘭公主是否存在,樓蘭古國又是如何消亡的問題,困擾著歷代的史學家。可上世紀出土的「樓蘭美女」,卻漸漸揭開了樓蘭古國和樓蘭公主的神秘面紗,使這一問題有了研究的現實基礎。
上世紀出土的樓蘭古尸中,有兩具具有代表意義,一具被稱為「樓蘭美女」,另一具被稱為「樓蘭公主」。「樓蘭公主」出土更早,在三十年代由外國人組成的探險隊發現,因此保存程度和史學價值都要差上許多。
隨著棺木的打開,陽光普照下,一段塵封的往事浮出了水面。棺木內的女尸保存完好,但赤身裸體,只是由一張巨大的麻制品簡單包裹著。古尸的面貌特征如下:高鼻梁、大眼睛、顴骨很高,而且有著較為豐盛的毛發,發質呈現金黃色,可以說和白種人的體型特征很相似。
但令人疑惑的是女尸的體型和白種人,有根本性區別。不同于人高馬大的歐洲人種,女尸身材嬌小,且五官較為精致,身高尚且不足一米六。墓穴中的雕刻品畫工精美,富有西域風情,對于只有12萬平方公里,人口兩萬上下的樓蘭,有如此陪葬品的女子,身份注定不凡,因此她也被稱為「樓蘭公主」。
但極具價值的「樓蘭公主」,由于是探險隊在三十年代野蠻發掘的,所以保存不當,研究價值大打折扣。而上世紀八十年代出土的「樓蘭美女」,更具研究價值。「樓蘭美女」的外貌特征和「樓蘭公主」極其相似,都是不足一米六的身高,高鼻梁、大眼睛,但「樓蘭美女」的頭髮呈現棕色,而不是金色。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