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劉備決定干一票大的,畢竟自從他投身起義的洪流中,還沒過過一天的安穩日子,到處認主子的生活,他覺得很累。
可是劉備很快發現了自身的短板,在那個謀士可以定天下的時代里,他身邊竟然沒有一個能拿得出手的謀士。
既然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那就要將這塊短板給拔高才行,于是劉備便開啟了招募謀士的新路子。
徐庶作為劉備的好朋友,他便向劉備推薦了一個人,即人稱臥龍的諸葛亮。
劉備對于這個名字并不陌生,因為在六年前,他便從水鏡先生司馬徽的口中,聽他提起過:
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臥)龍,鳳雛。ADVERTISEMENT
只是那時候劉備還沒有認識到謀士的重要性,所以他聽聽樂樂也就沒當回事,現在又聽徐庶再次推薦諸葛亮,劉備便心癢難耐,最終他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出山,而三分天下的大計(《隆中對》),也在這座不起眼的茅廬中定了下來。
劉備有了諸葛亮,好似魚兒得到了水,在諸葛亮的謀劃下,劉備逐步完成了從投機者向政治家的轉變,只是他沒有想到,曹操會迅速做出行動。
建安十三年,趁著荊州劉表病死之際,曹操親率大軍南下,劉表次子劉琮立即舉手投降,劉備心有不甘開始繼續逃竄。
就當時的形勢而言,曹操勢大,不僅劉備無法抵擋,連偏居一隅的孫權也不是對手,大軍壓境之下,弱小的雙方自然會尋求結盟,而曹操的統一大夢,也在孫劉聯軍的打擊下,化為了泡影。
孫劉雙方嘗到了聯盟的好處,便想著鞏固一下,孫權將主意打到了自己的妹妹孫尚香身上,將其許配給了劉備。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