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元年,乾隆皇帝設宴邀請了三千多名老人。這三千人,不僅有皇親國戚、八旗貴族還有來自各個民族的老人。
這次設宴,乾隆皇帝本想向世人彰顯皇家威嚴,體現統治者的寬廣胸懷,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但卻弄巧成拙。這些參加完宴會的老人,在回家之后接連去世。甚至還有些老人,在回家的途中就離世了。
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1795年,85歲的乾隆已是耄耋之年。面對堆積如山的朝中事務,他已經是分身乏術,力不從心。再加上他對康熙皇帝十分尊敬,不希望打破祖父臨朝61年的記錄。所以,乾隆皇帝選擇退位,將皇位交給了第十五子颙琰(原名永琰)。
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正式退位,成為太上皇。
正月初四,京城內寒風刺骨。這位剛退位的太上皇決定效仿康熙皇帝,在寧壽宮皇極殿舉辦「千叟宴」。
此時的乾隆皇帝已經是86歲的老人,他的年齡與60歲(康熙皇帝千叟宴上的老人為60歲)相差太多,已經不能將赴宴的人稱之為「長者。」
所以,乾隆皇帝將參加宴會的年齡由開始的60歲調整到70歲。
為了彰顯皇家威嚴,弘揚儒家養老尊老的理念,以及向百姓彰顯大清以「孝治天下」的觀念。嘉慶皇帝特意囑咐籌辦宴會的人,將此次宴會舉辦得隆重些,并且宴會中所有事宜,必須經過乾隆過目后,再具體執行。
最后,在乾隆的指示下,列名參加宴會的有3056人,列名受邀的有5000人(一旁觀賞)。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