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孩子磨蹭、拖拉,父母總是忍不住地開啟「狂催」模式:
「快點來吃飯,不要磨蹭了」;
「馬上都要遲到了,你快點穿衣服、穿鞋」;
「快點來洗漱,已經很晚了,還不睡覺」;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父母也是看在眼裡,著急在心頭,催孩子吧,可能越催越慢,搞不好還要發火;不催吧,又忍不住。
早上總女兒上學回來路上,看見社區一位媽媽一邊拉著孩子一邊數落道:
「早上催你多少次了,從7點都叫你起床,結果點還不起來」;
「早飯沒吃飽,你就餓肚子吧;」
「現在遲到了,看老師怎麼懲罰你」;
看著那個低頭不語的孩子,看上去也就3歲左右的樣子。
直到後面看了一些育兒心理學的書籍後,文文爸才意識到:3歲前的孩子的磨蹭,並不是真的磨蹭,只是他們時間觀點弱、能力有限,做不到而已。
據研究發現:2歲之前的孩子,是沒有任何時間概念的,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就是活的最輕鬆自在的,完全就是活在當下,不憶過去,不畏將來;
大約在孩子3歲左右時,慢慢的對時間有了些初步的認識,但認識有限,僅僅能夠分清過去、現在、未來等長階段的時間,對具體的10分鐘、20分鐘,是完全沒有概念的。
基本上要等孩子到4歲或者5歲的時候,才能清楚的描述當天做了什麼事,但要具體到什麼時間段,還是不清楚。
因此,3歲以前的孩子有磨蹭行為,並不是他們真的想磨蹭,只是他們還分不清時間,無法在父母要求的特定時間去完成特定的事情,需要有一個成長的過程。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