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孩子心理培養的三個關鍵期,養育健康自信的孩子。
前兩天,在小區排隊做核酸檢測,看見一位媽媽正在訓斥自己的孩子:
「你再不聽話,等你上學了,讓老師好好治一治你。」
當時我就心想:
如果一個孩子連父母都管教不了,老師又該怎麼管教呢?
我們傾其一生,都在為孩子努力忙活。
給他優渥的生活條件,更好的學習環境,上最好的學校,卻發現孩子越來越難管教,甚至與我們漸行漸遠。
世間萬物,做錯的事情都可以重來,唯獨孩子的成長不可逆。
養育孩子我們有且只有一次機會,錯過就無法再挽回。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場自我修行。
怎樣才能培養一個好孩子呢?
把握這三個孩子發展階段性特點,育兒才會越來越輕松。
3歲以前,安全感是教養的根基
《三字經》中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對于3歲前的孩子,還沒有進入幼兒園,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就是孩子成長的搖籃。
孩子小的時候,先不要教授他繪畫技能、知識的學習,3歲前安全感的建立,比什麼都重要。
孩子出生后,雖然肉體已經與媽媽分離,但其精神上依然是一個胚胎。
周圍的一切對他來說都是未知的,他們通過父母的表情、神態、語言、反應,一點點建立起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3歲前的孩子在精神和心理上,仍然與媽媽是一個共生體。
在這段時間,如果孩子能夠受到父母或其他看護人的良好照顧。
尤其是媽媽,如能對嬰兒采取慈愛的態度,并且這種慈愛是經常的、一貫的和可靠的,孩子就會感到舒適與滿足,建立起最初的安全感。
幼兒教育專家武志紅老師曾經說過,孩子若在3歲前,和媽媽分離超過兩周,孩子的被拋棄創傷將是不可逆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